 |
|
|
常熟市碑刻博物館位于常熟古城區(qū)方塔園內(nèi),是收藏、陳列歷代碑刻及拓片資料的專題博物館。2000年被命名為蘇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
全館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,采用江南古典園林格局而建,碑廊全長500米,分政治經(jīng)濟、文化藝術、宗教民俗、人物傳記四個展區(qū),共展出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各類石碑800余方,館內(nèi)還建有常熟名人館、崇蘭草堂、景賢亭、翰墨亭、塔影潭、清遠樓、雅雨居等景點,與方塔前后呼應,回廊曲折,環(huán)境典雅,是人們休憩和展示常熟歷史的重要游覽場所。
常熟古代碑刻門類廣泛,數(shù)量甚巨,但歷史上因歲月和建筑的變異,有的漸遭人為毀損,有的散存城鄉(xiāng)各地。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,常熟市文保部門廣為搜集保護,做了大量工作,社會各界有識之士也大力提供了多方面支持。通過歷年來考古發(fā)掘和社會征集,先后收集、整理出宋代至民國間涉及常熟政治經(jīng)濟、農(nóng)田水利、天文地理、宗教風俗及書法藝術等類珍貴碑刻、墓志銘800余方。為加強全市碑刻保護工作,常熟市委市政府于1989年動工建設常熟市碑刻博物館,1991年建成開放,并每年投入一定資金進行維護和完善。
碑刻博物館建成后,不僅使原本散置各處的石碑能得到集中保管,而且通過碑廊展示,充分發(fā)揮其文史研究、藝術鑒賞等方面的獨特作用。多年來,碑刻博物館曾多次舉辦專題展覽活動和碑刻研討會,進一步弘揚了傳統(tǒng)文化,展示了深厚的傳統(tǒng)文化積淀,也豐富了常熟旅游文化內(nèi)涵。 |
石龍系南北朝時期石刻作品,距今一千三百多年,是現(xiàn)今常熟境內(nèi)發(fā)現(xiàn)的早期石刻作品。原供福山塘邊,為祈求風平浪靜,起“鎮(zhèn)!钡淖饔。 |
 |
南北朝石龍 |
|
|
 |
天文圖碑 |
|
明正德元年(1506年),常熟知縣計宗道根據(jù)《甘石星經(jīng)》和《宋史.天文志》刻制“天文圖”。它以北極為中心,將可見的星象投影在圓形的平面上:有三個同心圓組成,小圓表示北極恒現(xiàn)圈,就是在北緯36.8度的范圍內(nèi)可看到的星象;中圓表示赤道,斜圓是黃道,黃赤兩個交點分別春分、秋分;大圓是北極恒隱圈,就是說在這個界線以外,是隱而不現(xiàn)的星象。貫穿這些圓的是銀河。常熟天文圖更正了蘇州天文圖較多缺亂錯誤的地方,有星座284座,1466顆星,紫金山天文臺給予了它較高地評價,稱“常熟天文圖在中國天文學史上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”。 |
|
《重建常熟縣城記》碑是常熟碑刻博物館展品中外表形制較大的碑刻之一。明代嘉靖年間,嚴嵩專權誤國,全國海防空虛,常熟也不例外,日本的倭寇頻頻侵犯常熟沿江地區(qū),當時常熟知縣王鈇為抵御倭寇入侵,不畏艱辛親率吏民重建常熟縣城。這塊碑就記敘了這段史實并歌頌了王鈇的功績。它不僅具有史料價值,同時也有較高的藝術價值。這篇碑文的撰寫者是當時的翰林院學士,《永樂大典》的總校、邑中名儒瞿景淳;并由明代吳中四才子之一的著名書法家文征明篆書,他以八十高齡作書,行楷依然秀逸而揮灑自如;又有吳鼒遒勁的刀工。文章、書法、篆刻互相輝映,堪稱“三絕”。 |
 |
明《重建常熟縣城記》碑 |
|
|
 |
《康熙御書碑》 |
|
 |
《叢篁古木圖》 |
|
《康熙御書碑》:康熙皇酷愛董其昌書法,這是康熙臨董其昌書筆意所作的五言詩一首“仙杏花開日,翩翩紫燕飛。春光正明媚,馬上錦衣回。筆法圓勁秀逸,字行布局疏朗勻稱,具有清、秀、瘦、硬的特點。
《叢篁古木圖》:這是元代大畫家倪瓚的《叢篁古木圖》,與黃公望、王蒙、吳鎮(zhèn)并稱“元四家”。倪瓚信奉道教又崇尚佛教,他的畫布局蕭疏空蕩,往往是叢篁幾株,陋石點綴,充滿了超群脫俗的逸氣。在他的畫中,往往有詩、有書法,詩書畫使整幅作品充滿了完美的統(tǒng)一。 |
|